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英語: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市中心,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一所綜合性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文化等範疇。博物館耗資超過8億港元興建,2000年12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設有12個展覽場館,陳列面積達7,500平方米,為香港最大型的博物館。2009/10年度總參觀人數達到479,000人次。

博物館透過常設展覽館及專題展覽館的多元化展覽及節目,讓參觀者在欣賞文物之餘,還可以參與其中活動,寓學習於消閒。博物館亦出版季度博物館通訊、製作教學資源冊及工作紙,同時也舉辦相關講座、學校節目、親子/兒童活動、劇院節目和導賞服務等,鼓勵不同社群學校參與博物館活動。

香港鐵路博物館三棟屋博物館上窰民俗文物館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分館。

歷史

區域市政局早於1991年2月通過發展其轄區內的博物館服務,並通過於沙田興建一所博物館。1995年2月建築工程獲得正式批准,由建築署負責設計及監督,3月16日由時任區域市政局主席張人龍主持奠基。工程於2000年完成,同年8月展開展覽工程,於2000年12月16日由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主持開幕禮,並於翌日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任總館長是黃秀蘭,歷任的總館長如下:
第1任 嚴瑞源
第2任 明基全 現任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
第3任 黃秀蘭 現任歷史博物館總館長
現任 盧秀麗

設施

設於地下的金庸館



徐展堂中國藝術館


「武‧藝‧人生──李小龍

博物館的規模屬全港最大,採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布局。博物館共設有6個長期展覽廳及6個專題展覽廳、一個可容納400人的劇院、可供租用的演講室及教育活動室,亦設有博物館禮品店及餐廳,讓參觀者購買紀念品、刊物及稍事休息。博物館亦設有私家車及單車停車場。
常設展覽廳

常設展覽廳
地下
兒童探知館:介紹自然及文化歷史,包括香江童玩展覽,回顧香港昔日流行玩具
金庸館:於2017年2月28日揭幕,3月1日對外開放,連同其互動節目展區佔地約2500平方呎,透過300多項展品,展示查良鏞博士武俠小說的創作歷程與貢獻。
1樓
粵劇文物館:介紹香港粵劇表演及發展,博物館蒐藏的粵劇文物包括昔日名伶的表演用品和服飾。
趙少昂藝術館:展出趙少昂與其他當代大師作品。
2樓
徐展堂中國藝術館:展示徐氏藝術基金捐贈的珍貴中國文物及藝術品,如歷代陶瓷、陶塑、青銅器、西藏珍品等文物。
「武‧藝‧人生──李小龍」:於2013年7月20日(即李小龍逝世40周年當日)揭幕,為期5年,展出其逾600件文物,包括戲服、親筆繪圖和筆記等。展覽場地總面積達850平方米,設立有多組特別建置,包括怖置了李小龍5齣經典武術電影的重要場景、模擬李小龍的健身室書室。展覽亦特設了收藏家系列,定期更換和展出來自不同收藏家借出的珍藏。


趙少昂藝術館內參照趙氏位於太子道嶺南藝苑畫室「蟬嫣室」舊貌仿設的畫室
已關閉的常設展覽廳
視聽導賞廳:位於地下,佔地2,000平方呎,透過一套以《文化承傳》為題的短片展現香港的文化特色,細說博物館在保存文化遺產上的角色。導賞廳內亦陳列多項精選文物,可以先睹藏品的精彩部份。導賞廳已於2015年10月暫停開放,改為「金庸文學展廳」,原預計2016年12月開幕,現延遲到2017年3月1日向公眾開放。
新界文物館:位於1樓,介紹香港新界歷史及文物,館內陳列逾300件新界文物,利用「自然環境」、「史前生活」、「貿易與海防」、「漁家掠影」、「鄉村情貌」、「英國管治」、「舊貌展新顏」及「新里程」時光隧道,追溯自然環境及社會變遷,並展出香港未來建設和發展。該館由2016年6月28日起暫停開放。
專題展覽廳

專題展覽館在不同時間推出多元化的展覽主題。曾經展出的節目包括
萬壽無疆─乾隆八旬賀壽」(2000年12月17日 - 2001年3月15日)
香港漫畫世界」(2000年12月17日 - 2001年10月2日)
銀裝盛彩 ─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 2001年12月19日 - 2002年3月17日
粵劇花旦王芳艷芬(2002年10月9日 - 2003年4月7日)
陳幼堅─生活的藝術」(2003年7月6日 - 2003年10月27日)
港飲港食」(2003年9月17日 - 2004年4月26日)
亞洲拼圖 ─ 第十八屆亞洲國際美術展覽會(2003年12月10日 - 2004年3月8日)
四寶獻瑞:圓明園生肖頭像展」(2004年1月10日 - 2004年1月25日)
建─香港精神紅白藍」(2004年11月17日 - 2005年4月18日)
絲路珍寶─新疆文物大展」(2005年12月21日 - 2006年3月19日)
三星閃爍 金沙流采 ─ 神秘的古蜀文明(2007年6月6日 - 2007年9月9日)
產品‧設計‧生活(2006年11月26日 - 2007年6月25日)
歌潮‧汐韻-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2007年11月11日 - 2008年8月4日)
生活佩飾 珠寶演繹」(2008年5月17日 - 2009年2月16日)
兒童樂園 ─ 羅冠樵的藝術世界」(2008年7月13日 - 2009年3月2日)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 — 大英博物館奧運珍藏展」(2008年8月3日 - 2008年11月24日)
戲台上下—香港戲院與粵劇」(2008年10月19日 - 2009年5月18日)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2008年12月21日 - 2009年2月16日)
梨園生輝─唐滌生任劍輝」(2009年12月20日 - 2010年9月27日)
彼思動畫25年(2011年3月28日 - 2011年7月11日)
獅子山下‧掌聲響起‧羅文 (2011年12月21日 - 2012年7月30日)
天風舊夢 ─ 高奇峰師徒作品展 (2012年4月18日 - 2013年9月16日)
畢加索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珍品展」(2012年5月19日至7月22日)展出四十八幅油畫和七件雕塑,包括《坐著的女孩》和《赤足的少女》等真跡等。
《西蜀天工》: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覽 (2012年6月15日 - 2012年6月21日)
禮重情隆:回歸賀禮精選 (2012年6月20日 - 2013年2月25日)
俄羅斯藝術展法貝熱 --- 俄羅斯宮廷遺珍」(2013年2月6日至4月29日)展出200多件俄羅斯宮廷珠寶和飾物,包括珠寶師彼得‧卡爾‧法貝熱為俄國皇室精心設計的復活蛋珠寶擺設。
宮崎駿高畑勳吉卜力工作室場面設計手稿展.高畑勳與宮崎駿動畫的秘密展覽」(2014年5月14日至8月31日)
敦煌─說不完的故事(2014年11月28日至2015年3月16日)
嶺南獨秀 — 紀念趙少昂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展覽(2015年5月23日至2015年9月7日)
海外藏珍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趙少昂作品展(2015年5月23日至2015年9月7日)
時間遊人(2015年4月11日至2015年9月28日)
潛行.夢空間(2015年6月3日至2015年9月28日)
聲藝永存.向林家聲致敬(2015年9月9日至2015年11月2日)
祝福的印記 ─ 傳統童服裏的故事(2015年12月18日至2016年3月21日)
他鄉情韻──克勞德‧莫奈作品展(2016年5月4日至2016年7月11日)
宮囍 — 清帝大婚慶典(2016年11月30日至2017年2月27日)
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2017年4月26日至2017年7月24日)
敦煌韻致-饒宗頤教授之敦煌學術藝術展(2017年5月24日至2017年9月18日)
八代帝居 ─ 故宮養心殿文物(2017年6月30日至2017年10月15日)
2016年「他鄉情韻 — 克勞德‧莫奈作品展」中的日式『水園』互動專區,觀眾可透過平板電腦,建設屬於自己的睡蓮池塘。
非物質文化遺產組

2004年11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確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適用於香港,隨著《公約》於2006年4月生效,特區政府於同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內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組,以執行《公約》要求的具體工作。按《公約》第12條規定積極籌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制訂一份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並於2008年7月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就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向政府提供意見。
開放時間
星期一、星期三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聖誕節前夕及農曆新年前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初二:休館
入場費

常設展覽於2016年8月1日起免費開放。
成人10港元
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60歲以上高齡人士5港元
20人或以上團體每人7港元
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國立故宮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故宮博物院,亦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或臺北故宮,別名中山博物院),坐落在中華民國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同時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漢學研究重鎮,所藏近70萬件冊文物尤以古代中國藝術珍藏著稱。館舍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位居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前列。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隸屬於行政院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再度導致時局動盪,1948年11月10日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決定遷往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2015年12月28日啟用了位於嘉義太保的南部院區,院方也在既有的典藏維護、學術研究、展覽策劃和教育推廣等面向持續精進,並加強與國際重要博物館間的交流合作,致力打造成為虛擬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休閒娛樂重鎮。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永久性典藏,主要是繼承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的精華,這批始於10世紀中期帝國統治者的珍藏,如實地反映了帝王們的審美品味和中華文化發展的歷程;另有部分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後來的徵集,以及為南部院區策展規劃所拓展的亞洲藝術文物蒐藏。藏量因為透過各界捐贈和購藏而逐年增加,時間跨度則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展廳內是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4,000餘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和圖書文獻類展件則每3個月定期更換。
歷史
京兆成立

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時政府清廷達成《清室優待條件》協議,允許用外國君主禮節對待退位後的清朝末代皇帝,並供給歲用400萬銀圓皇族和他們的下屬可以暫時居住在紫禁城內廷,溥儀於是宣布退位。後來金紹城內務部總長朱啟鈐任內提議籌備古物陳列所,內務部便指派楊乃庚和治格等人會同清室內務府人員,將熱河避暑山莊和盛京行宮內3,150箱約234,100餘件文物分十三批移至紫禁城外廷。1913年12月24日頒布《古物陳列所章程》;隔年2月4日在武英殿配殿成立古物陳列所,後續幾座外廷建築也劃入作為辦公和貯藏空間,武英殿和敬思殿則改建為陳列室,用來展出皇帝的私人蒐藏,並在10月11日下午2點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向公眾開放的公共博物館。

溥儀在鋪蓋內夾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離宮,遭駐衛步兵查獲扣留。
溥儀雖居於內廷,卻常以賞賜其弟溥傑和舊臣想要借閱欣賞等名義,挑選內務府貴重且便於攜帶的珍藏,利用溥傑和溥佳放學時機夾帶出宮,輾轉存放在天津長春的私宅;期間造成1,353件書畫(其中手卷1,285件、冊頁68件)及502函、210部善本古籍流失宮外。清室小朝廷共和制並行與現實多所牴觸,且歲幣虛耗國庫,於是黃郛攝政內閣和溥儀商定《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後由京畿警衛司令鹿鍾麟奉命將廢帝溥儀逐出紫禁城。同年11月20日,以委員長李煜瀛為首的清室善後委員會成立,由10名政府代表、5名清室代表,京師警察廳、高等檢察廳和京兆教育會各派1名監察員共同議定《點查清宮物件規則》,並分組會同專家及事務員嚴加執行點查和登錄宮內文物的工作。

孫文辭世後,清室遺老復辟勢力亟欲恢復《清室優待條件》。為了避免溥儀再度入宮造成文物外流,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李煜瀛於是在1925年9月29日召集全體委員會議,會中決議儘速成立故宮博物院。同時擬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古物館和圖書館,採取董事會監督和理事會管理制度;據此又擬定《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章程》和《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遴選21名董事和9名理事,公推李煜瀛為理事長並主持院務,最終擇定故宮博物院在當年國慶日揭幕以示雙重紀念。開幕當天上午9點先開放民眾參觀,下午2點才在乾清門內舉行典禮儀式;內部至乾清宮神武門作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外廷部分仍是古物陳列所。1926年318慘案後,董事和理事的聯席會在3月26日推定莊蘊寬盧永祥共同擔任維持時期維持員;後來又歷經故宮保管委員會委員長趙爾巽、故宮博物院維持會會長江瀚和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委員長王士珍等3次組織改組和人事異動。

國民革命軍北伐平定京兆地方後,國民政府易培基在1928年6月26日接收故宮博物院,並公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經亨頤隨即於隔日提案廢除故宮博物院、籌備中央逆產處理委員會來處理拍賣或移置故宮文物,以及在南京成立中央博物院,後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張繼呈文給中央政治會議駁斥抗議,國民政府後於10月5日公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和《理事會條例》;新設秘書處、總務處和文獻館,故宮博物院改直隸於國民政府,委員會制改為院長制,理事會成為院內議會和監督機關;10月8日又任命37名理事,並推李煜瀛為理事長,易培基為首任院長,易培基、張繼和李宗侗為常務委員。至此,經亨頤的前兩項提案終究未能實現。
避戰流離
南京籌備

崔白透過敏銳觀察,捕捉到兩隻山喜鵲向闖入領域的野兔鳴叫示威和對峙瞬間的〈雙喜圖〉。

關東軍發動918事變東北後,國民政府著手文物南遷計畫。隔年,關東軍攻陷熱河且進逼北平,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議古物南運,將院藏文物精華立即裝箱並捆紮停當。隨後李宗侗先行至南京籌備,經請示代理行政院院長宋子文,決定文物落腳上海。但反對南遷者以周肇祥為首的部分北平人士,則在太和門聚眾演講和示威阻撓,後遭到北平當局制止。

隨著華北情勢告急,北平在1933年2月5日夜間宣布戒嚴,裝箱文物連夜被幾十輛板車輪流運上火車,於隔天黎明啟運。沿途有100名軍政部憲兵和若干名院內警衛荷槍實彈戒備,由平漢鐵路隴海鐵路再沿津浦鐵路南下,首批文物在吳瀛和那志良等人押運停靠南京下關;3月中旬才將檔案運到行政院大禮堂暫時落腳,古物和圖書另以招商局江靖輪運抵上海法租界天主教堂街仁濟醫院內存放。隨後馬衡、袁守和、沈兼士和俞星樞等人各押一批運抵,至5月15日止,共有五批文物抵上海,分別來自故宮博物院13,491箱、古物陳列所5,415箱、頤和園640箱和國子監11箱,合計19,557箱。同時又另外在英租界四川路向業廣公司租了一層倉庫,南遷各單位人員隨後於文物存放地點就近承租數棟公寓作為宿舍和辦事處,並在上海辦事處主任歐陽道達帶領下持續對南遷文物清點和重新審定編目的工作。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33年4月也在南京北極閣中央研究院成立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擬定《國立中央博物院暫行規則》,由傅斯年擔任籌備主任,翁文灝李濟周仁分別為自然、人文和工藝三館主任。李濟在隔年7月接替籌備處主任,隨後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築委員會,由9名委員推選翁文灝出任委員長;7月26日又推傅斯年、張道藩丁文江為常務委員,梁思成為專門委員;並在8月4日致函南京市政府,擬徵收土地作為博物院。10月5日,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將古物陳列所文物劃入國立中央博物院人文館。隔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暫行組織條例》公布,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隸屬國民政府行政院;繼又在4月4日在南京召開理事會,蔡元培任理事長,馬衡實際授任院長;12月,理事會通過了沈兼士和王世杰朝天宮成立南京分院和修建庫房的議案。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在1935年4月收到南京市政府函復後,主體建築6月初便動工興建,《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暫行組織規程》則於11月1日施行。同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著手籌畫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參展事宜。朝天宮庫房新建工程也在1936年3月展開。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稍後在4月15日成立理事會,會中擬定通過《國立中央博物院理事會議事細則》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各館組織暫行通則》,由教育部會同中央研究院聘請13名理事,推定蔡元培為理事長,傅斯年為秘書。同年7月,國立歷史博物館所屬南遷文物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存放上海文物也在12月17日全數遷入朝天宮地庫,並於次年1月1日成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北平和上海兩辦事處隨即撤銷。之後因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敵機對南京頻繁轟炸,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工程於是在8月底停工。

昔日唐玄宗為躲安史之亂,也曾循棧道走避蜀國,一如〈明皇幸蜀圖〉所描繪的情節。

途經川陝公路須改換汽車運輸;每輛車只能載20餘箱文物。由於路基沖毀、橋樑折斷,西遷北路尤為艱辛。
西遷四川

淞滬會戰爆發次日,遷運南京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先後分南、中、北三路西遷。南路80箱文物是5月17日才剛結束倫敦展覽會運抵南京的精品,加上未提選赴展的〈散氏盤〉和〈快雪時晴帖〉等諸多傳世孤品要件,隨即登上由莊嚴、那志良和曾湛瑤等人押運的招商局建國輪,經南昌漢口,在武昌轉汽車抵長沙,存放在湖南大學圖書館地下室;隔年11月運往桂林;1938年1月31日遷至貴陽六廣門一處花園內;隔年2月又移至安順華嚴洞存放,由莊嚴出任安順辦事處主任,期間並揀選了100件貯於洞中的文物赴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參加「中國藝術展覽會」;1944年冬再遷往四川巴縣

中路9,370箱文物,由杭立武和楊師庚等人押運招商局江安輪和英商黃埔輪沿長江水路,先後在1937年11月9日和12月2日運抵漢口;後倉促從宜昌運至重慶,先存放在四川禁菸局倉庫,接著又不斷更換位置;1939年春再遷往宜賓,9月中旬才到達樂山安谷鄉,由歐陽道達出任樂山辦事處主任,因條件惡劣,部分文物常遭白蟻和倉庫滲漏危害。1939年6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部分貯放重慶的143箱文物也先後三批分別遷往昆明和樂山;隔年8月再分別遷貴州安順和四川南溪李莊鎮,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署辦公。

北路7,285箱文物,由馬彥祥、那志良、吳玉璋、梁廷煒和曾湛瑤等人分三批設法在大屠殺5天前押離南京,沿津浦鐵路至徐州,轉隴海鐵路經西安運至寶雞關帝廟和城隍廟暫存,後改汽車載運,歷時48天才在1938年4月10日分別運達漢中文廟與褒城宗營鎮的馬家祠堂、范家祠堂和大廟;5月26日起經四川廣元蜀道翻越秦嶺,歷時10個月才全數遷到成都大慈寺;同年7月11日全部運抵峨眉東門外大佛寺和西門外武廟安置,由那志良出任峨眉辦事處主任;1942年春又納入東門外金頂山腳土主祠和附近許氏祠堂來分散貯放風險。總計三路西遷搶運出16,735箱文物,2,953箱文物因長江下游已封鎖而滯留南京;日軍占領南京後騰出文物庫房,連同朝天宮一起改為傷兵醫院。

行政院後來在1939年7月頒布《抗戰損失調查辦法》和《調查須知》,展開被劫文物的調查蒐證作業。中華民國教育部則在1945年11月1日成立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由主任委員杭立武、副主任委員李濟和梁思成等18名政府和學界代表組成,負責二戰後公私文物封存和清理等歸還物主的工作。12月27日,莫斯科外長會議決議由11個同盟國共同組成遠東委員會,主導軸心國歸還掠奪文物政策。李濟和張鳳舉等人隔年初便以盟國對日委員會中華民國代表團顧問及專門委員名義赴日本追查、交涉並索回部分珍貴古物,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團為此也在9月25日成立日本賠償及歸還物資接受委員會統籌相關事宜。西遷文物則在1946年1月陸續啟運至重慶,隔年3月6日全數運達。後又在1947年6月19日循水路運回南京,至12月9日全部運抵。隔年3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接收古物陳列所的商周銅器、漢朝文物、歷朝帝王像和邊疆民族標本等5,415箱古物,隨後邀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將所藏歷朝名畫和名窯珍瓷共同於5月29日在剛落成的館舍舉行為期10天的兩院聯合展覽會。
播遷臺中

馬遠描繪文士帶著攜琴僮僕外出春遊,衣袖無意間觸動了野花並驚嚇到柳枝上啼鶯的〈山徑春行圖〉。


北溝文物陳列室外觀,以及每次公開展示200餘件文物的內部展廳。

聯管處員工於北溝文物陳列室附近的U字形防空坑道落成啟用時合影。

徐蚌會戰爆發後,隨即由行政院院長兼任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的翁文灝在1948年11月10日召開理事會,會中杭立武、朱家驊、傅斯年、李濟和王世杰等理事均同意由各機關揀選精品運往臺灣。會後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和中華民國外交部等機構共同成立中央文物聯合保管處,由杭立武統籌文物運臺事宜;楊師庚和芮逸夫則先行至臺灣籌備。

第一批772箱文物由李濟、莊嚴和譚旦冏等9名人員從南京下關押運中鼎艦在12月26日抵基隆港,隔天清晨改裝火車運至楊梅通運公司的楊梅倉庫存放。隨後第二批3,502箱文物由那志良、吳玉璋、梁廷煒、昌彼得、李霖燦、高仁俊等13名人員押運招商局海滬輪運抵基隆港。除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獨立貯放楊梅外,其餘連同首批存放楊梅的文物均於1949年1月9日轉運到臺中糖廠兩棟倉庫內。第三批原定搬運2,000箱文物,但崑崙艦一到海軍眷屬就搶先上船,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於是下令開放官兵臥艙、甲板、餐廳和醫務室等空間容納箱件,終究只能裝載1,248箱文物,後由索予明和張德恆等4名人員在2月22日押抵基隆港,轉運至臺中糖廠;外交部檔案則於稍後再從臺中運往臺北歸還外交部。遷臺期間,杭立武也曾令在北平的馬衡院長,將留置文物精華分批空運南京,但馬衡藉故推托,致使一箱也未運出。最終因戰爭形勢突變僅運了三批文物,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2,972箱;597,556件冊)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852箱;11,865件冊)在內的6個機構,計有5,522箱文物。

8月31日,中央文物聯合保管處和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合併為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簡稱聯管處),隸屬於中華民國教育部,由部長杭立武兼任主任委員。同時聯管處也撥款新臺幣41,200元在臺中縣霧峰鄉吉峰村(今臺中市霧峰區吉峰里)北溝山麓承租面積104,337平方公尺農地,再以新臺幣49萬餘元委由泰基工程司進行整體規劃,新建3座文物庫房、1棟辦公室和U字形防空坑道等,並在隔年4月13日開始遷入。5月10日公布《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會組織規程》,理事會稍後在7月17日成立,21名理事推定李敬齋為理事長,王世杰、朱家驊、傅斯年、羅家倫丘念台余井塘程天放等人為常務理事,杭立武理事兼任秘書。1951年6月16日,兩院存臺文物清點委員會成立,由共同理事成員會同專家分批進行簡目性質的文物帳籍,直到1954年才告完成;這次清點編製的《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理事會點查兩院存臺文物點查清冊》也成為日後盤點的原始清冊。聯管處同時也著手集結兩院珍藏出版圖書,後續又向亞洲基金會請得補助款成立出版部門。

之後,國立中央圖書館恢復建制並接收國立北平圖書館文物,聯管處於是在1955年1月更名為中央運臺文物聯合管理處。同年11月撤銷教育電影組後,又改為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1956年5月,亞洲基金會補助新臺幣688,000元設立面積56平方公尺的北溝文物陳列室,教育部也另外撥款新臺幣288,000元訂製陳列櫃、鐵柵門和修建環境道路等;展廳於隔年3月24日舉行預展,25日起定期展覽。之後受亨利·魯斯邀請到華府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舊金山等5個城市舉辦「中國古藝術品展覽」,間接影響了美國學術界對於中國藝術的研究和評價,其後又與密西根大學合作成立中國繪畫相片檔案中心,集結兩院的繪畫蒐藏拍攝成為圖像資料,作為美國各大學對古代中國繪畫有系統性研究的基礎,因而奠定日後這批藏品在國際間的影響力。後來又赴紐約參加「世界博覽會」。
臺北復院[編輯]
參見:國立故宮博物院海外展覽列表

沈周為祝賀老師陳寬70歲生日繪製獻上的〈廬山高圖〉。

北溝文物陳列室受限於展示空間狹隘且所處地點偏僻,社會教育功能無法有效發揮,於是在1959年12月7日常務理事會提議於臺北興建現代化博物館,由兩院共同理事會理事長王雲五經請行政院院長陳誠同意撥款新臺幣6,200萬元興建,隔年9月便設立兩院遷建小組展開新館籌備工作。1965年8月16日公布《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臨時組織規程》,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人員和其文物編入國立故宮博物院,並恢復建制隸屬於行政院。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雲五則在稍後召開的會議中通過了蔣復璁為院長等人事案。蔣中正總統也親題「中山博物院」門額,定於11月12日孫文百歲冥誕在臺北市士林區現址正式開幕,廳內並設置銅像作為紀念。此後,《國立故宮博物院辦事細則》、《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和《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設置要點》等法條相繼頒布施行。

繼而展開的「國際中國瓷器討論會」、「國際中國古畫討論會」、「中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國際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等各種學術研討會和講座持續進行,博物館方面也公然支持藝術史學家對它的館藏加以考訂源流,立下此後古代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模式;各項研究成果則定期發表於《故宮季刊》、《故宮文獻季刊》和《故宮學術季刊》等出版品內;還引入亞洲基金會的財力,推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在1971年6月增設中國藝術史組(今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並挹注師資授課和允許研究人員對它的館藏進行提件研究與學術交流等;後又成立的科學保存技術室,進一步讓博物館可以透過先進的儀器技術和科學方法來研究、維護古物或復原古代技藝,使古物的壽命延長;對於冷戰時期的古代中國藝術史研究起到了推波助瀾和整合的主導作用。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期間也和國史館共同就關外本《清史稿》進行審訂編校,完成《清史稿校註》。

杜正勝在2000年5月20日繼秦孝儀接掌國立故宮博物院後,隔年7月向行政院提報故宮新世紀建設計畫,其中包含以亞洲藝術文化為概念的南部院區籌建規劃,藉此將蒐藏視野和研究範疇擴及亞洲各個文明,也讓高度集中於臺灣北部的文化資源透過分享能縮小南、北部文化權的差距,且擴大展覽面積有助於提高藏品陳展數量和紓解北部院區展廳過度擁擠的人潮。游錫堃內閣分別在2003年1月3日和隔年12月15日核定此案設址於嘉義縣太保市蒜頭糖廠蔗田用地和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籌建計畫,之後納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政策一環。蘇貞昌內閣於2007年1月17日提出將《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第1條的蒐藏「中國古代」文物改為「國內外」文物,但遭立法院否決。2008年1月16日行政院發布《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同年3月7日核定《國立故宮博物院處務規程》,3月13日起施行的規程第5條中,即增設南院處。之後,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籌建修正計畫於2010年10月22日核定,在歷經杜正勝、石守謙林曼麗周功鑫馮明珠等5任院長接續推動籌備後,於2015年12月28日試營運,自此形成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架構下,擁有位階平行的北部院區和南部院區2座展覽場域。

從2001年的數位先導計畫開始,國立故宮博物院陸續參與了國家科學委員會(今中華民國科技部)多項專題研究計畫以及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讓教育資源可以透過多媒體數位藝術呈現和文化創意產業應用等方式,突破實體展覽場域限制而更貼近大眾。同時也將1975年起專門負責出版品發行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與銷售業務的故宮文物圖錄印製作業基金納入文物蒐購業務,並更名為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2004年起用「Old is New 時尚故宮」概念行銷典藏,推出《國寶總動員》、《經過》、《盛世裡的工匠技藝》和《透視內幕: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多部3D動畫片電影紀錄片,教育推廣之餘也藉此重塑新的形象。繼又參考美國博物館協會和巴黎大皇宮博物館聯會等機構在各種類型授權業務的經營模式,於2006年援用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9條制定收費標準,帶動整體營收增長,包括權利金、衍生性商品販售、餐飲業務和各界捐款等在內的2014年度歲入達到新臺幣2,555,263,950元,門票收入約占21.57%;歲出為新臺幣3,730,637,647元,南部院區籌建款約占43.75%。

國立故宮博物院從2007年7月起,搭配故宮週末夜表演活動於夜間開放參觀,後來整體開放時間隨著參觀人數逐年攀升而拉長,2016年計有6,142,892人次造訪達到歷年新高。除了提供專人導覽解說、弱勢社群的視障和手語導覽、針對兒童的英語語音導覽,另有中、、英、西法語等語言的語音導覽、以及配合各項展覽所建置的「帶著故宮走」和「故宮常設展」等多款APP服務可供選擇。歷來舉辦的「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明四大家特展——唐寅」和「藏鋒——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等多項專題特展均名列當年度全球最受歡迎藝術展覽。也於1970年代挑選文物赴日本和韓國參展,華府國家藝廊則率先在1991年以《豁免司法扣押法》保證借展文物於當地展出期間不受司法扣押或追訴影響來提出邀約,後續的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和日本等國家主要博物館也在取得具有同等效力的法律保障後,進而展開雙方的合作計畫。
建築

國立故宮博物院依據2008年3月7日行政院核定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處務規程》,以「一個組織、一套制度、全宗典藏、分處管理、文物不分散」規章營運位階平衡的北部院區和南部院區。
北部院區



天下為公牌樓、正館(第一展覽區)、行政大樓和由孫超所鑄的銅獅。

國立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現址的北部院區,占地約212,000餘平方公尺。正館建築設計起初由共同理事會常務委員兼兩院遷建小組召集人王世杰在1961年指定王大閎、吳文喜、楊卓成等5名建築師以競圖方式產生,後來王大閎的方案勝出;但中央高層並不滿意無中國傳統建築樣貌的設計,最終改委託評審之一的黃寶瑜重新設計並執行此案。1962年6月18日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黃色正脊和綠色琉璃瓦盝頂明堂建築,配上米黃色石英質無釉面磚外墻,主體在1965年8月落成,同年11月12日啟用。兩翼建築和護龍大致沿用相同立面形式,分別在1967年8月和1970年3月完工,使正館整體格局呈中軸對稱的凹字形配置,鋼筋水泥壁的山洞庫房則是1974年所建。接著又在2007年2月8日完成正館動線改善和建物耐震補強工程,使正館面積達到24,124平方公尺。

第一行政大樓面積12,496平方公尺,在1984年3月啟用後,除了瓷器品項仍貯於山洞庫房外,其餘藏品陸續都移置行政大樓地下室自動化的庫房內,正館展廳也全面建立起防火、防震、防盜和恆溫、恆溼等管控措施。1996年4月啟用開放的圖書文獻大樓面積13,814平方公尺,大宗善本古籍和檔案文獻改貯藏於此。其中一樓1,220平方公尺的場域規劃為第二展覽區,用於舉辦各項特別展覽;二樓至四樓的圖書文獻館則採取開架陳列方式,供各界提閱古籍和文獻的副本,以及閱覽參考有關中國藝術文化、文物維護和博物館學等類別的中、外文圖書與學術期刊等。由於院區館舍空間仍不足以因應組織擴編後的辦公需求及日益增加的典藏和訪客量,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召集人林百里和委員們於是在第三屆第二次會議提議大故宮計畫,並自2010年1月1日起著手推動;同年3月24日設置《大故宮計畫籌建會成立要點》辦理相關業務,待環境影響評估通過且經行政院核准和立法院審議,才會招開國際競圖作業。

此外,1983年10月在張大千遺贈的臺北故居摩耶精舍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隔年仿效養心殿西室書房於正館四樓規劃三希堂來提供遊客茶點和熱食。1985年和1994年於館舍兩側再仿效中國園林分別設置至善園和至德園。正館右前方面積4,810平方公尺由姚仁喜設計的帷幕牆建築,是以BOT模式興建運轉的故宮晶華餐廳,自2008年6月25日開幕營運以來,除了結合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推出國寶宴,也提供各式中華料理臺灣小吃
南部院區
主條目: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國立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現址的南部院區,占地約703,334平方公尺。博物館主體建築最初是由建築師安東尼·普里達克在2004年11月24日的國際競圖中獲得設計主導權,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籌建計畫稍後在12月15日核定。不過,其後遭特別預算凍結,執行階段又先後發生景觀和建築顧問等標案違約終止契約所衍生的履約糾紛,以及莫拉克颱風沖毀院區部分基地土堤造成損害等諸多問題,致使計畫一再延宕而做通盤檢討修正。2010年10月22日修正計畫核定後,同年12月23日改委由內政部營建署代辦興建相關工程,並結合民間企業資源,分期建設院區。

首期約20公頃的博物館區相關工程,包括軟體建置計畫在內的整體工程預算約新臺幣79.33億元,博物館主體建築核定興建面積59,958平方公尺,首期開發面積為38,413.07平方公尺。由姚仁喜領軍設計監造的博物館主體建築工程和全長141.74公尺的至美橋分別在2013年2月和11月動工,2015年12月28日啟用試營運。他的設計理念是由象徵水墨畫濃墨和飛白筆法的博物館主體建築,以及銜接迎賓大道、至美橋延伸到中庭的流線形渲染筆法所構成。墨韻樓作為南部院區的展覽和典藏空間所在位置;它鋼結構和混凝土建材的量體,弧形外牆裝飾著馬賽克磁磚和35,861個鑄鋁圓盤,賦與建築如同青銅器般厚重沉穩意象,5種尺寸的圓盤則排列成似青銅器上的龍紋和雲紋,讓觀者在行進間可以隨著光影折射,看見步移景異的效果。飛白館是售票、接待大廳、兒童創意中心、圖書館、禮品供應中心、餐飲部和多功能演講廳等空間所在位置;通體鋼結構和由玻璃帷幕曲牆包覆,別於墨韻樓僅用98個小圓窗引進自然光到參觀廊道,它與墨韻樓一虛一實的交錯,意謂著亞洲文明的交織融合。
歷任首長


名單來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博物院首長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長
李煜瀛:1925年9月29日-1926年3月18日(成立之初未設院長,由理事長主持院務)
盧永祥:1926年3月-1926年7月故宮保管委員會

1926年7月到9月間,杜錫珪內閣另成立欲取代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委員長
王士珍:1927年10月-1928年6月21日故宮博物院院長
易培基:1928年6月21日-1933年10月(首任院長)
馬衡:1933年7月-1934年5月7日(副院長代理院長)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
馬衡:1933年10月-1949年8月(日軍佔領北平後仍留在紫禁城。1949年1月31日,中共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2月7日故宮博物院慶祝解放恢復開放,馬衡仍留於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3年文物南遷後成立
傅斯年:1933年4月-1934年7月
李濟:1934年7月-1949年(1949年4月23日中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原址成立南京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
杭立武:1949年9月-1956年6月
孔德成:1956年7月-1964年4月
何聯窐:1964年5月-1965年8月(9月臺北建館)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任次姓名就職時間卸任時間
1 蔣復璁 1965年9月 1983年1月
2 秦孝儀 1983年1月 2000年5月20日
3 杜正勝 2000年5月20日 2004年5月20日
4 石守謙 2004年5月20日 2006年1月25日
5 林曼麗 2006年1月25日 2008年5月20日
6 周功鑫 2008年5月20日 2012年7月29日
代 周筑昆 2012年7月30日 2012年9月18日
副院長代理
7 馮明珠 2012年9月18日 2016年5月20日
8 林正儀 2016年5月20日 現任

指導會首長清室善後委員會
李煜瀛:1924年11月20日-1926年4月5日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故宮博物院董事會
莊蘊寬:1926年3月-1926年7月故宮博物院維持會會長
江瀚:1926年10月9日-1927年10月21日(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理事長
李煜瀛:1928年10月8日-1933年7月22日
張靜江:1933年7月22日-1934年4月4日
蔡元培:1934年4月4日-1936年5月26日(日軍佔領北平後,11月蔡經上海英屬香港)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會理事長
李敬齋:1951年1月-1952年7月
王雲五:1952年7月-1965年5月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召集人)
王雲五:1965年-1979年(主任委員)
嚴家淦:1979年-1991年(主任委員兼召集人)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召集人)
謝東閔:1991年-1997年(召集人)
李元簇:1997年-2000年(主任委員)
李遠哲:2000年-2008年(主任委員兼召集人)
林百里:2008年-2014年(召集人)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導會召集人
林百里:2014年-現任

典藏
參見: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故宮三寶

國立故宮博物院永久性的典藏除了承自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597,556件冊文物、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1,865件冊文物、國立北平圖書館21,602件冊文物、日本戰後歸還1,275件文物和司法行政部(今中華民國法務部)移交的73件日偽司法機關印章之外,另有透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辦法》、《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和《國立故宮博物院接受外界捐贈處理要點》等法規蒐購和受贈的64,051件冊文物,從而彌補了昔日皇家蒐藏的局限。管理委員會也自1989年起邀集45名學者和專家組成委員小組,對院藏文物做全面的詳載登錄尺寸、重量和狀況,並附編號標籤,拍照建檔以利日後辨識,至1991年5月《民國79年度清點清冊》才告完成。第三次全面盤點則邀請72名學者和專家結合數位化建檔於2012年4月27日完成。現有各類藏品包括書畫13,502件冊、銅器6,224件、陶瓷器25,555件、玉器13,478件、漆器766件、琺瑯器2,520件、緙繡308件、織品1,537件、雕刻663件、文具2,379件、錢幣6,953件、雜項12,979件、善本書籍211,195件冊、清宮檔案文獻386,862件冊和滿蒙藏文文獻11,501件冊等,總計696,422件冊珍藏。




東方的水墨畫因書畫同源關係被視為一種非系統化的書寫,它受到知識分子推崇的書法筆意和詩意表現,多半在傑出的藝術家手中獲得成功,宗派大師的作品更一如宗教帶有神聖性,成為仿效典範和宗室權貴與知識分子蒐羅的標的,形成古代繪畫通常僅在上流階層流傳的文化特權象徵,而這也造就了國立故宮博物院源自清朝皇室遞藏的繪畫卷軸和冊頁,為世人理解9世紀中期以降不同時期的審美取向和風格演進,乃至於各家在繪畫意境追求上所引領的時代潮流,以及在東方人文思想轉變上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力,都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參照。[有關嗎?討論] 像是范寬傳達萬物生息不滅,人如同浩瀚宇宙間短暫過客哲理的〈谿山行旅圖〉;郭熙呈現冬、春交替之際,大地瑞雪消融和水氣煙嵐的復甦景象,同時以穩定構圖寓意君臣倫理尊卑秩序的〈早春圖〉;李唐融合主峰鼎立與近景松林溪澗,展現大自然頑強生命力和詩意追求的〈萬壑松風圖〉;馬遠描繪文士帶著攜琴僮僕外出春遊,衣袖無意間觸動了野花並驚嚇到柳枝上啼鶯的〈山徑春行圖〉;夏珪在熟紙長卷上用渴墨繪形廓和肌理,隨即以濕筆擦染,表現江南景色淋漓壯闊的〈溪山清遠圖〉;武元直描寫蘇軾偕同兩位友人及船夫於赤壁夾岸江面泛舟夜遊,緬懷古代英雄和戰爭場景的〈赤壁圖〉。趙孟頫為彌補好友周密未曾造訪祖籍齊州的遺憾,創作並致贈的文人畫樣式青綠山水鵲華秋色圖〉;黃公望用修道餘暇隨興添墨、補筆,花了3年多描寫富春江一帶景致和生活寫照,後來卻歷經火殉劫難歸來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吳鎮仰賴占卜命理維生,於是透過〈漁父圖〉來暗喻自己無所營求和漁隱的嚮往;倪瓚一河兩岸式構圖,以荒瘠土坡和疏落枝葉反映自身節操清高的〈容膝齋圖〉;沈周為祝賀老師陳寬70歲生日繪製獻上的〈廬山高圖〉,以及描述自身在深山寒夜醒來,挑燈夜讀沉思的〈夜坐圖〉;文徵明表達欣賞倪瓚高尚人格特質所作的〈江南春圖〉,以及強化二度空間構圖,讓飛泉在滿布松柏的畫面中數折而下的〈古木寒泉圖〉; 唐寅藉由高士聆聽松泉山籟,表明自己寄興於山水、與世無爭的〈山路松聲圖〉。

文同運用飛白筆法和濃淡墨色描寫懸崖邊垂枝的文人墨竹畫〈墨竹圖〉;宋徽宗以粗筆繪汀渚水鳥於粉箋紙上,粉箋經過長時間剝落後呈現出花鳥畫樸拙趣味的〈池塘秋晚圖〉;馬遠營造寒雪冷清意境,迫使白鷺鷥群蜷縮在岸灘和崖邊的〈雪灘雙鷺圖〉;崔白透過敏銳觀察,捕捉到兩隻山喜鵲向闖入領域的野兔鳴叫示威和對峙瞬間的〈雙喜圖〉;劉貫道記錄元世祖忽必烈偕同徹伯爾皇后和侍從一行人在沙漠中馳騁狩獵情景的〈元世祖出獵圖〉;影響日本禪宗畫深遠的梁楷,他用減筆寫意繪成的〈潑墨仙人圖〉;趙幹呈現冬雪初降之際,漁家不畏天寒在江上捕魚作活,岸上行旅因禁不起冷冽疾風而露出行進困難樣貌的〈江行初雪圖〉;集陳枚、孫祜、金昆、戴洪和程志道各家專長,融合歷朝版本、增添明清時期風俗題材和西方繪畫透視原理而成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仇英描述百餘名妃嬪、宮女和宦官們於春天清晨在宮苑活動情景,以及毛延壽為王昭君肖像故事背景的仕女畫〈漢宮春曉圖〉;晚唐畫家呈現當時宮廷女樂師們圍坐在方桌前演奏樂器、飲酒品茗和休憩情形的〈宮樂圖〉;劉松年工筆重彩印度高僧倚著石榴樹專注於思考,而一旁僧侶想用衣缽承接長臂猿所摘石榴一幕的〈羅漢〉;張勝溫筆下大理國皇帝宣宗段智興率領文、武官員禮佛,以及繪有十六國王和數百名佛教人物的〈畫梵像〉。此外,舊藏於南薰殿的歷朝159幅帝王和59幅皇后畫像,以及202幅先聖名臣畫像,人物形象生動傳神之餘,也是研究《宋史》、《元史》和《明史》所載皇室衣冠妝飾和奉安祭祀禮制等方面的參考依據。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1295年。

顏真卿祭姪文稿〉,758年
書法

作為漢字文化圈傳統書寫工具和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書法受到皇權貴族和知識分子重視而成為上流階層的文化核心,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來自宮廷的書法、法帖拓片,對於6世紀以降書風發展的軌跡和皇室鑑別蒐藏的品味都有一個脈絡可循。[有關嗎?討論]像是備受唐太宗推崇的王羲之,即使現今已無真蹟傳世,仍可透過梁蕭隋朝之際和唐朝人用雙鉤廓填法複製的〈快雪時晴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和〈遠宦帖〉等信札,以及傳為歐陽詢據右軍真蹟臨摹上石的原石宋拓〈定武蘭亭真本〉,來探究王羲之楷書行書草書的可能風貌;孫過庭以章草駢文辭藻形式總結學習前人書法心得,並歸納分析學習書法理論和方法所作的〈書譜〉;朱巨川被朝廷授與擔任大理評事豪州鍾離縣令官職的任職令〈朱巨川告身〉;懷素記述生平,以及摘錄部分當時公眾人物贈與詩文評價他狂草造詣的〈自敘帖〉;顏真卿祭文草稿記錄了姪兒顏季明奮勇抵抗安史之亂叛軍卻慘遭壯烈犧牲的行草書〈祭姪文稿〉,字裡行間不時透露出書寫時悲慟和憤慨的情緒起伏,以及在得知朝廷平定魏博節度使田承嗣黨羽並派劉清潭慰勞瀛州的消息後,用寬慰激動心情於藍箋紙寫下的行草書〈劉中使帖〉。

蘇軾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的第三年,有感於仕途不得志和生活窮愁困頓而抒發的行書〈黃州寒食詩帖〉;黃庭堅歌詠景物並懷念與蘇軾等人深厚情誼而寫下的行楷書〈松風閣詩帖〉,以及用行書抄錄改寫寒山數則關於人生無常哲理的偈語禪詩〈寒山子龐居士詩帖〉;米芾接受林希邀請到太湖附近的苕溪遊覽勝景,在蜀素絹上創作數首記遊和送行詩作的行書〈蜀素帖〉;蔡襄請託人按照本帖澄心堂紙或另附張樣製作百幅類似品質紙張所寫的〈澄心堂紙帖〉;宋徽宗形容滿園繁花美不勝收,讓人願意化身為舞蝶隨晚風迷失在花徑中的瘦金書詩帖〉;宋高宗賦與岳飛邊關軍務全權而寫下的〈賜岳飛手敕〉;吳琚行書出自蔡襄〈訪陳處士〉詩文中,描述他在春暖時節前去拜訪友人,見到橋畔旁有垂柳伸入溪裡,以及感受到鳥語花香居家環境的〈七言絕句〉立軸;趙孟頫在趵突泉遊歷歸來,特別致贈好友周密的楷書〈趵突泉詩〉,以及他將書法融入繪畫、冊頁起首繪有蘇軾白描畫的行書〈赤壁二賦〉;鮮于樞為記錄珍藏了一面稀有透光鏡而以行楷書寫下的〈透光古鏡歌〉;祝允明自認媲美張芝狂草境界的〈雜書詩帖〉;文徵明追求王羲之如同冰一般清秀高潔筆法所寫的小楷書〈醉翁亭記〉。

銅器

宗廟禮器青銅時代被視為至高王權合法性的依據和貴族階級身分的象徵,故備受皇室尊崇,國立故宮博物院因此藏有1,900餘件前16世紀至前3世紀中期的傳世宗邦彝器,體系完備全面。且歷來金石學興盛,先秦銘文青銅器成為知識分子研習大篆書法和探究上古史的第一手資料,所以蒐藏家都會將青銅器表面做除鏽上蠟處理,使得該院典藏多為這類熟坑青銅器。[有關嗎?討論]像是〈毛公鼎〉腹內的500字冊命書即顯示周宣王初即位時中興的企圖心,因此授與天子之下一人的管理職權和豐厚的賞賜給他的叔父毛公,還誥誡叔父和他的族人要忠心輔佐並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散文內容無一不是傳達出周天子對叔父的深切期許;〈散氏盤〉腹內357字約劑條文記載著夨國用賠償田地來作為侵略散國的代價,以及轉讓田地時履勘的經過,是瞭解西周土地契約制度的實物文獻,它橫扁體勢且奔放風格的大篆書法實際上已開啟了草篆書風的先河;周厲王親征使南方和東方27國臣服而下令鑄造的〈宗周鐘〉,甬鐘所鑄122字大篆銘文記錄了這段歷史,鐘面並飾有龍紋和36枚乳突;〈頌壺〉在器蓋和器身沿口各有151字相同字樣的冊命書,詳盡的記錄了受命儀式的過程,以及慎終追遠等觀念,細節除了印證《尚書》、三《》和《左傳》等文獻說法,也補闕漏部分。

商朝則在青銅器的形制和紋飾變化上更具巧思,像是器身布滿夔龍紋和鳥魚紋,腹內有龍紋浮面居中的大型水器〈蟠龍紋盤〉;該院所藏17件鑄有「亞醜」族徽的青銅器,其中9件為方形器,特徵在合範處都有突出的雙鉤棱脊裝飾,且配合器形外觀改以方形雷紋襯底,像是殷商晚期方形酒器〈亞醜方觚〉;器身各處飾有雷紋、夔紋、鳥紋和饕餮紋的〈亞醜方簋〉,雙耳是以獸首啣鳥附垂珥做為裝飾;大口折肩〈亞醜方尊〉,活動式的8個獸首是利用榫卯結構獨立鑄造;腹底有「作寶簋」銘文的〈雙龍紋簋〉,各異的雙龍首蓋、菱格紋器身和夔紋圈足,加上雙半環耳附垂珥,罕見於商、周兩朝器;新莽劉歆在9年(始建國元年)派人遵循《周禮》記載製作的10進位制度量衡嘉量〉,216字銘文說明全器5個量體的尺寸和容積計算方法,據此可以考訂音律並得知所採用的圓周率為3.1566。此外,還有購藏和受贈自彭楷棟舊藏的438件亞洲各地金銅佛像,像是477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所鑄〈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鍍金厚且與銅胎緊密,須彌座鑄有55字銘文,背光外圈的倒U形火焰紋形制是金銅佛像首見。
陶瓷器[編輯]

相較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立梟罐〉和龍山文化的〈黑陶高足杯〉各自展現初民對窯燒技術的掌握和功能需求上的差異,[有關嗎?討論]陪葬品形式存在於古代喪葬文化中的西漢〈黑陶繭式壺〉和唐三彩陶器,以及邢窯〈白釉玉璧足茶碗〉和五代時期的越窯秘色青瓷洗〉等10世紀中期之前的瓷器典藏,宋朝五大名窯瓷器、明朝官窯瓷器、盛清畫琺瑯和洋彩瓷器等10世紀中期至19世紀專供皇室使用的官窯瓷器是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瓷特點。像是該院所藏21件以瑪瑙的北宋汝窯瓷器中,簡約造型裡帶有如雨過天青般釉色的溫酒具〈青瓷蓮花式溫碗〉和沒有開片的〈青瓷無紋水仙盆〉;織錦緞背心有刻劃纏枝牡丹紋飾和印花的〈白瓷嬰兒枕〉等近800件定窯瓷器蒐藏;器形仿自青銅禮器的南宋官窯〈青瓷貫耳壺〉;頸部飾有一對鳳凰附耳的粉青釉龍泉窯〈青瓷鳳耳瓶〉;葡萄紫泛藍釉彩窯變的〈鈞窯丁香紫尊〉等100餘件鈞窯瓷器藏品[167];全器施米色青釉的哥窯〈米色高足碗〉;釉面金銀描繪痕跡顯示受到伊斯蘭藝術影響的元朝景德鎮窯〈霽青單把杯〉和〈霽青盤〉成套酒器。

壺身用料彩繪轉枝蓮花和海濤紋的明成祖永樂青花瓷花卉紋扁壺〉,以及瓶腹繪有回首三爪蟠龍,瓶頸和口沿有枝蓮等花卉紋飾的〈青花龍紋天球瓶〉;因壺口似僧伽帽得名的明宣宗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以及調味用壺〈祭紅刻花蓮辦滷壺〉和〈霽青刻花蓮辦滷壺〉等;藏有傳世90%以上數量的明憲宗成化瓷器,像是結合釉下青花和釉上黃、綠、紅三色,呈現兩組子母雞覓食於野地享天倫樂的〈鬥彩雞缸杯〉10件,以及繪有象鼻夔龍舌吐蓮花和如意雲的〈鬥彩瓷天字夔龍紋蓋罐〉;罐身繪滿麋鹿、花卉、桃實和雲朵的明神宗萬曆〈五彩瓷百鹿尊〉;20件燒造於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坊的清聖祖康熙宜興胎畫琺瑯四季花卉方壺〉和〈宜興胎畫琺瑯四季花卉蓋碗〉;集文人詩、書、畫、印於一器的〈瓷胎畫琺瑯山水碗〉和一對〈瓷胎畫琺瑯柳燕圖碗〉等186件清世宗雍正琺瑯彩瓷;所藏500餘件清高宗乾隆琺瑯彩系列瓷器,其中洋彩瓷器是在琺瑯彩瓷基礎上融合西方繪畫技法的又一創新,像是〈瓷胎洋彩霽青描金瓷游魚轉心瓶〉、〈瓷胎洋彩紅地團花山水湯碗〉和〈瓷胎洋彩瑞芝洋花蟬紋尊〉等「乾清宮頭等瓷器」,也反映出清朝皇帝想吸取西方文化經驗並超越的企圖心。


玉器

翠玉白菜〉,19世紀。

肉形石〉,17世紀。


東亞新石器時代的初民相信所蘊含的能量可以通靈,因此巫師透過玉石製作的祭器施法來溝通人神,使得敬天法祖的倫理和玉殮葬的習俗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有關嗎?討論]像是興隆窪文化的〈玉耳飾玦〉和〈玉彎條形器〉;紅山文化以玄鳥銜天命繁衍氏族意象的〈玉勾雲形佩〉和卷曲渾圓的〈玉豬龍〉;龍山-齊家系外徑38.7公分至39.4公分寬的〈玉璧〉;良渚文化47.2公分高、有17節68個神靈祖先小眼面紋的〈玉琮〉;龍山文化雙翼牛角抽象面紋和猙獰具象面紋一體兩面的〈玉人面紋圭〉等象徵史前權力的禮器。伴隨人文主義興起,玉器自前20世紀開始淡化通靈色彩,逐步形成以璧組配為玉禮制的核心,像是夏朝發兵或調遣軍隊信物的〈牙〉;商朝祭典中用來招降、依附神靈的〈龍冠鳳紋玉飾〉;由163件玉石串成的西周〈帶璜組玉佩〉和縫綴著26片玉飾的喪葬面罩〈覆面玉石飾件〉;漢朝貴族用來承接露水調玉屑服食以達到成仙目的,有a字形單柄的〈玉高足杯〉;融合西域元素的〈玉龍紋角杯〉和帶翼神獸〈玉辟邪〉等象徵階級身分的墓葬品。

唐玄宗在725年(開元13年)和宋真宗在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先後舉行封禪典禮祭地各自使用的祝禱文〈禪地祇玉冊〉和附有52件玉匱嵌片的〈禪地祇玉冊〉,兩者都是補足、刊正史籍闕漏和錯植的珍貴資料。10世紀中期至19世紀趨於寫實、多元樣貌的玉器是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玉大宗,像是北宋遼朝皇室所屬的〈玉鏤空龍紋盤〉;南宋仿三代玉壁雙螭紋和如意雲紋形制的〈螭紋璧〉;逼真枯萎荷葉形體的〈玉荷葉杯〉;魚躍出水面波濤,寓意魚躍龍門的明朝〈玉鰲魚花插〉;清高宗為慶祝70歲和80歲生日而下令製作的〈古稀天子之寶〉璽和〈八徵耄念之寶〉璽;將玉髓巧雕、石皮加以染色,呈現出東坡肉入微的毛細孔和肥瘦肉相間質感的〈肉形石〉;利用翡翠顏色分布巧雕,以綠葉白梗象徵清白,葉上各有一隻螽斯蝗蟲寓意子孫綿延的清德宗瑾妃嫁妝〈翠玉白菜〉;汪精衛1941年6月訪問大日本帝國時,獻給昭和天皇的〈碧玉屏風〉、香淳皇后的一對〈翡翠雕花鳥瓶〉和貞明皇太后的一對〈白玉花鳥瓶〉。來自南亞中亞西亞的300餘件伊斯蘭玉器蒐藏,像是蒙兀兒帝國融合瓠瓜和蓮花外形、歐洲莨苕葉紋裝飾柄端和器緣的〈玉瓜瓣杯〉,受伊斯蘭藝術影響而呈現規整對稱花葉紋的〈白玉嵌紅、綠寶石盤〉和〈碧玉金絲盤〉,以及將每瓣花葉紋淺浮雕成圓形或橢圓形凹窩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雕花蓋罐〉等17世紀至19世紀早期貢品
影片介紹:


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位於臺灣臺南市仁德區,為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創立,是臺灣館藏最豐富的私人博物館美術館。以典藏西洋藝術品為主,展出藝術、樂器、兵器與自然史四大領域。樂器領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小提琴收藏,其中包含世界各大製琴師名作。藝術方面,典藏台灣最完整西方繪畫雕塑,目標為建構出基礎西洋藝術史脈絡。兵器領域,展示亞洲最完整之各國珍貴古兵器,透過戰爭兵器呈現歷史與科技演進史。自然史領域,擁有亞洲最大動物標本收藏,範圍涵蓋五大洲哺乳類及鳥類。


舊奇美博物館於1992年正式開放,利用奇美實業大樓5至8樓供民眾免費參觀,參觀前個人或團體可先行預約。奇美實業大樓本館自2013年5月起停用,並陸續將展品遷至台南都會公園內的新館,工程於2008年12月動工,花費新臺幣15億元興建,佔地9.5公頃,已於2012年5月17日捐贈給台南市政府,於2015年1月1日啟用。



    創辦人
    主條目:許文龍奇美

    許文龍小時候常造訪臺南州立教育博物館,立志長大後也要開一間博物館。而後來創辦奇美實業後,成為大企業家之餘,對藝術、音樂(收藏超過一千把小提琴)也很有興趣。從收藏名琴開始,奇美逐步擴展收藏藝術品的領域,終於有計畫有規模的成立博物館。
    歷史

    奇美博物館舊館(即奇美實業大樓5至8樓)

    1977年成立奇美文化基金會,1989年2月成立奇美藝術資料館籌備處,1992年成立奇美博物館,位於仁德區奇美實業大樓五至八樓,同年4月1日免費對外開放。2001年又在台南科學園區成立南科奇美博物館,專門展出人類從手工到機械的演變歷史。2012年奇美集團捐贈臺南都會公園內的博物館建築物給臺南市政府,本館及南科館館藏將搬遷至都會公園新館,於2015年1月1日啟用。
    新館
    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台南市仁德區文華路二段66號,於2015年1月1日啟用。為一棟地下一樓地上二樓的建築。
    舊館
    本館:臺南縣仁德鄉三甲村(今臺南市仁德區三甲里)59-1號,即奇美實業大樓;2013年5月起停用,展品轉移至新館。
    保利分館:臺南縣仁德鄉仁德村(今臺南市仁德區仁德里)仁德四街11號;已停用。
    南科分館:臺南縣新市鄉(今臺南市新市區)奇業路1號,位於南部科學工業
  • 園區內;已停用。


影片介紹:


九族文化村

九族文化村

九族文化村(英語: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是一座位於臺灣南投縣魚池鄉的主題樂園,名稱由來為成立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認定的九個臺灣原住民族[1]。園區全區面積62公頃,是依山建造的遊樂園區,全區制高點位在觀山樓,海拔標高約900公尺。園區內部結合台灣該九大原住民族族群的各項文化特色展示,另設有多項遊樂設施及日月潭纜車,連接九族文化村觀山樓到救國團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


歷史
1979年,婦友欣業有限公司投資成立「九族文化村」。婦友欣業創辦人張榮義發起創辦「九族」為主題的遊樂園陳奇祿博士千千岩助太郎博士、收藏家徐瀛洲等人指導及提供諸多資料,姚德雄設計師策劃。
1983年,動工闢建。
1986年7月27日,正式啟用。

1995年,九族文化村成立歡樂世界,室內樂園部份開始營運,10項設施全新登場,包括水舞廣場,星際旅行,3D電影,單軌車,皇家火車,音樂馬車,老爺車,樂氣球,大章魚,太空山,侏羅紀探險,夏威夷巨浪,愛之船相繼落成。
1998年,大章魚淘汰、原地設立海盜船,金礦山設施耗資新台幣三億元正式登場。
1999年,馬雅探險耗資新台幣六億元,唯一台灣旋吊式雲宵飛車,眼鏡蛇式旋轉,正式在九族與大家相見。
2000年,UFO入侵九族文化村,耗費三億,台灣最高自由落體正式參見。
2001年,九族文化村開始舉辦「日月潭九族櫻花祭」,園區內種植超過5000株的櫻花。
2001年,九族纜車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九族文化村,三億元空中纜車正式與大家見面。
2008年,加勒比海探險水上雲宵飛車,耗費三億六千萬打造倒沖下洗開幕。
2009年,九族文化村闢建完成日月潭纜車,由九族文化村觀山樓通往救國團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將兩個景點串接起來。該空中纜車路線全長1.877公里。
2011年7月~12月,首次海外授權的《航海王》樂園,由九族文化村取得台灣獨家主辦權。
2011年,夏威夷巨浪與愛之船設施正式退役。
2013年,阿拉丁廣場增設轉轉車與跳跳蛙二項新設施。
2013年,獲得日本花協會認證為「櫻花名所優選之地」,同時也是日本唯一海外認證「賞櫻名所」。
2016年,「西班牙海岸」大漩渦 Whirling Rapid、水戰船 Water Warship、飛行船 Flying Sailboat、無敵艦隊 Spanish Armada 四合一水上硬體設施動工,總投資金額高達八億元,這也是九族近10年來最大手筆的投資案,預計2017年暑假前夕營運。
園區環境

全園區規劃分成三座主題園區:歐洲花園

享受巴洛克式建築,歐洲風情組合式花園,幾何花圃另有歐式小火車水沙連號,運載乘客遊玩花園一圈。原住民文化

園區內皆有仿造各族實屋來打造原住民建築,並有展現原住民舞蹈技藝的表演劇場:娜魯灣劇場與石音劇場。歡樂世界

分為六大主題一票到底歡樂無比
阿拉丁廣場區:音樂馬車.海盜船.太空山.樂氣球.侏儸紀探險.轉轉車.跳跳蛙.單軌列車.老爺車.皇家火車。
未來世界區:影舞者劇場.星際旅遊.UFO自由落體.空中纜車。
馬雅區:博幼車.馬雅村.馬雅探險。
西部探險區:金礦山探險。
西班牙海岸區:加勒比海探險.大漩渦.水戰船.飛行船.無敵艦隊.水戰場。
日月潭纜車區:日月潭纜車.觀山樓。未來計畫

九族旅館
相關條目[編輯]
日月潭
日月潭纜車



影片介紹: